最常見的基坑支護方式——鋼板樁
干工程的,就算沒親眼見過,也肯定親耳聽過。鋼板樁的名氣在工程界幾乎可以與鋼筋混凝土相媲美。涉及到小型基坑支護開挖,尤其是市政工程,鋼板樁是最常見也是相對較省錢的一種支護方式。雖然常見,但有的知識點你不一定懂。作為一名優秀的工程人,我勸你最好還是懂點。下面分別對鋼板樁的型號、類別、支護結構、優缺點及施工順序作一個簡單的入門級別的介紹。
鋼板樁,是一種帶有鎖口的一種型鋼,截面有直線型、Z型、U型、H型、帽型等,如下圖。
鋼板樁按生產工藝劃分有冷彎鋼板樁和熱軋鋼板樁兩種類型,后者占據主導。且有許多不同的大小尺寸型號及鎖口形式,比如最常說的拉森鋼板樁。為什么叫拉森?另外鋼板樁的剛度比排樁及地連墻小,開挖后撓度變形較大。故一般設計會有要求基坑周邊2m范圍的荷載限制,且施工應注意快挖快填。因為發明這種鋼板樁的工程師就叫Larssen。所謂拉森,U型的鉚凸互鎖的鋼板樁。說白了,就是設計的截面為U型突出,并可以用來連鎖相鄰鋼板樁的一種鋼板樁。
鋼板樁支護結構,即將鋼板樁打入土層,并設置必要的支撐或拉錨,抵抗土壓力和水壓力并保持周邊地層的穩定。
鋼板樁為工廠成品,具有施工方便,工期短,成本低等諸多優點,但施工過程中應注意接頭的防水,防止接縫處水土流失引起的地層塌陷及失穩問題(親身經歷,地質差地下水豐富的深基坑一般外圈搭配止水帷幕,如旋噴樁,里邊設置坑內加固)。
開挖支撐施工是決定基坑工程成敗優劣的關鍵工序?;蛘哒f,如何經過計算,理論先行,率先從理論上使其在被破壞的界限之內呢?我們下回找機會再細細分析。鋼板樁支護順序一般為:探明地下障礙物-->平整場地并確定樁位-->打壓鋼板樁-->施工降排水措施-->開挖并架設支撐(或拉錨)-->開挖至基坑底并及時做地基處理(如有,或提前處理)-->施工墊層及主體結構并及時逐步回填-->回填至場平地面-->回收鋼板樁-->繼續回填至設計地面。
作為施工臨時性的支護結構,或作為永久性結構一部分的支護結構,都要求基坑本身具有一定的穩定性,防止基坑發生穩定性破壞(整體、踢腳、隆起、管涌、流砂)和強度破壞(壓屈、失滑、墻體破壞)。那么,這兩個破壞該如何通過合理科學的方法避免?